Annals of Neurology | 陈万金/熊志奇团队合作揭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第三个致病基因KCNJ10
发布人:陈建  发布时间:2024-08-20   浏览次数:15

四肢不听使唤、手舞足蹈难以控制、无法正常运动……这些,都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的症状。PKD是最常见的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患者多为青少年儿童。有的患者每日发作可高达上百次,无法正常社交和生活。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典型表现(Neurology 17 (1967): 680 - 680.)

79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万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研究组合作在《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Heterozygous Variants in KCNJ10 Cause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Via Haploinsufficienc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第三个致病基因KCNJ10。该研究成果为更多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诊疗提供助力,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1年,吴志英团队与王柠、陈万金团队,以及熊志奇团队合作,在国际上报道了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Nature Genetics 2011, 43:1252-1255)。迄今为止,已经在约三分之一的PKD患者中发现了超过80种的PRRT2突变。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该疾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临床上仍有部分PKD患者,未检出相关基因的突变,这也代表,PKD还存在其它的致病基因。

为此,我院神经内科团队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最新的研究中,团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8PKD家系中发现了KCNJ10基因的突变。团队与郑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登纳团队合作,对另一例神经系统罕见疾病EAST/SeSAME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回访、对比,明确了KCNJ10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会导致PKD

进一步体外研究还发现,PKD病人来源的突变为功能丧失突变,单倍剂量不足是突变的致病机制。结合体外和在体实验,证实了病人来源的突变位点的致病性,以及与纯合突变不同的单倍剂量不足机制,支持KCNJ10PKD的致病基因。该研究证明了KCNJ10PKD新的致病基因,对PKD的精准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陈万金、王柠等与熊志奇团队致力于疾病基因的筛查与机理研究,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领域,发现首个致病基因PRRT2Nature Genetics 2011)及这次报道的第三个致病基因KCNJ10;在家族性脑钙化病方向,发现首个PFBC的隐性突变致病基因MYORGNeuron 2018)和CMPK2Cell Discovery 2022)。这些致病基因的发现与功能研究,一方面阐明了神经系统罕见疾病机理和研发干预方案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为解析大脑工作原理和干预其它常见疾病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云璐博士、林晶晶博士和黄雪晶博士研究生。陈万金教授和熊志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科委的经费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a.27018